如何整合优势专科与技术,发挥多学科协同全程管理的优势,综合施策破解肿瘤临床诊治中的痛点难点?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之际,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联合开云APP官方入口下载(中国)开云有限公司官网珠江医院专病中心圆桌科普推出系列报道,为肿瘤患者的综合诊治指路。
肝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全球常见恶性肿瘤死因中高居第3位。而在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首诊时疾病分期相对较晚,大量病人在发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切除机会,导致患者总体五年生存率不甚理想。实际上,如果能够接受手术切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大幅提升到超50%,以外科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目前已成为肝癌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重要策略。另一方面,术后复发问题也是救治肝癌患者的另一大痛点。
如何利用前沿技术和科研成果,为晚期患者全力争取更多的手术机会和生的希望?如何在术后及早监控复发进行精准治疗?在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专家团队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
实时导航“开”进腹腔——一例复杂巨大肝脏肿瘤的精准“拆卸”
65岁的梁伯没有想到,因为腹胀不舒服就医,却查出了肝脏上一个拳头大小的巨大肿瘤!在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三维可视化技术之下的影像清晰显示:肿瘤大小达13厘米 X 10厘米,盘踞在肝脏的整个中央区域,紧紧贴着肝内大血管,凸出在肝脏膈面并与膈肌形成粘连……这个位置特殊的巨大中央型肝癌让人大吃一惊,梁伯还有手术的机会吗?梁伯的家人揪心不已。
在肝癌诊疗中心名誉主任、肝胆一科学术带头人方驰华教授的指导下,中心主任、肝胆一科负责人杨剑教授召集肝胆外科、神经外科、麻醉科、肿瘤科等多学科专家就梁伯的病情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最终建议进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在根治性切除肿瘤的同时将创伤最小化——哪怕是险中之险、难中之难,也要迎难而上。
这台手术,微创理念、精确术前规划和实时术中导航贯穿治疗全程,在三维腹腔镜多模实时融合(增强现实)与交互(混合现实)导航技术的加持下,手术视野中,吲哚菁绿(ICG)的荧光对肿瘤和肝中叶边界的界定清晰、精准到了细胞分子的层面;麻醉团队全程稳控中心静脉压,手术医生戴着特制眼镜,病变的肝脏以3D影像呈现在眼前,虚拟的三维肝脏模型叠加在真实肝脏之上,视野缩放、旋转、移动,实时实景导航……“科幻片”一般的场景,出现在现实的手术室里,手术团队高效率地摘除了梁伯肝脏上的巨瘤。术后第8天,梁伯就康复出院了。
方驰华、杨剑手术中
数字智能化微创 拯救更多晚期患者
面对这样的复杂手术,方驰华和杨剑团队攻坚克难的底气来自二十余年数字智能化微创技术应用的持续探索。“类似梁伯这样的复杂肝切除术,我们每年要开展500例以上,90%以上都能通过微创完成,而其中的早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超过70%。”杨剑介绍说,腹腔镜肝切除术创伤小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确实很有优势,但很长一段时间,腹腔镜手术缺乏触感、视野受限,肿瘤和正常组织的边界也无法做到极高程度的精确界定,存在着不少局限。为解决这些难点,珠江医院肝胆一科在方驰华教授的带领下,探索了数字智能化技术和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全流程深度融合,才形成了这一个数字智能化微创肝脏外科技术体系。从术前的三维可视化3D建模、虚拟肝切除演练制定个性化方案,到术中多模图像导航和术后对病人的恢复及预后情况的分析、评估,终于将肝切除术中零输血、围手术期零死亡变为现实。
“肝癌的早期症状特别隐匿,临床上80%以上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失去了手术获益的机会。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通过创新技术的运用,让中早期肝癌的根治更微创更安全,让更多晚期不可能的手术成为可能,为更多患者赢得生的希望。”杨剑说。
相比二维 CT 影像图,三维可视化模型清晰显示巨块型肝癌及其与肝脏脉管关系
多点突破 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在手术手段方面的精益求精,仅是攻坚方向之一。当晚期患者被评估无法手术时,又如何扭转局面?新的靶向、免疫药物和联合治疗、转化方案带来转机。这便是珠江医院肝癌诊疗中心首席专家、肝胆二科负责人潘明新教授的主攻方向之一。
58岁的广西患者老吴确诊时,肿瘤指标甲胎蛋白高达2000多(正常参考值<20μg/L),诊断为肝癌晚期伴肺转移,已无法手术,只能靠介入治疗缓解病情——通常这类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仅半年。老吴在彷徨中进入了潘明新教授的诊疗组,开始接受肝癌全面系统治疗。
为了力挽狂澜,把没有手术机会的肿瘤转化为可手术,潘明新团队先后4次调整治疗方案,联合多种治疗手段,靶向药物与免疫药物的整体治疗 “强强联合”,肝动脉介入栓塞或肝动脉灌注化疗的局部突破,力图通过个性化排列组合使治疗效果最大化。经过1年治疗,老吴的甲胎蛋白指标从最高16950降至8.1,肝左叶肿物明显缩小,双肺多发小结节以及上纵膈、腔静脉后增大的淋巴结也都明显缩小,手术机会终于来了,左半肝切除+胆囊切除+门静脉切开取栓术顺利实施,术后维持免疫+靶向治疗防止肿瘤复发,其间定期复查。
近日,老吴复诊发现身体各项指标维持良好,免疫+靶向药物也可以停用了。
像老吴这样,肿瘤经过介入、放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后缩小,使原本无法切除的变成能够切除,大大延长生存期的转化治疗,成为肝癌系统性治疗的又一重拳。
潘明新带领团队手术
术后监控:追踪微小残留病灶 破解早期复发难题
还有不少肿瘤,即使手术切除仍存在复发风险,肝癌便是这样一种术后早期复发率高达40%-50%的肿瘤。更“要命”的是,肿瘤是否复发,与被发现时的大小似乎并无必然联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潘明新接触过不少这样的患者。他永远记得早年那一名壮年患者的深刻遗憾,这名患者因一处较小的病灶接受了较大范围的肝脏切除,甚至在业界有不同声音认为“没有必要切这么多”,结果患者却依然在术后三个月发生了复发,病情迅速进展无可挽回。
必须找到监控早期复发的有效办法。潘明新团队的研究发现,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率高,主要由微小残留病灶引起,而这些残留并无法被目前的肿瘤标志物和常规影像学有效检测出,但专家团队却在术后患者的外周血基因检测中发现了癌细胞释放的微小DNA片段。通过建立术后早期复发监控模型,可以更早发现微小残留病灶,并对病理样本进行药物敏感性检测,为个性化精准用药提供参考,从而彻底杀灭癌细胞,降低肝癌术后患者复发概率。
潘明新团队这项持续10年的研究——“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监控及精准治疗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临床应用”项目,入选了广州地区临床高新技术(2024-2026年)建设名单。
老吴也是这一项目的获益者——术后的外周血监测结果阳性,提示他的体内仍有极少量癌细胞存活。在筛选出来的特效药治疗帮助下,半年后老吴复测转阴,如今2年的早期复发“大限”时间窗已过,也未发现肿瘤复发迹象。
“每一项创新技术都能在不同的环节发挥作用。而肝癌诊疗中心的成立,便是希望将这些‘利器’进行最佳的协作组合。我们纳入了包括肝胆外科、介入科、肿瘤科、放疗科、影像诊断科、消化科、病理科等学科群,围绕肝癌疾病链条,将微创手术、介入治疗、消融、放疗等手段综合运用于肝癌的全流程诊治。今后,我们的目标将聚焦于提高早期肝癌微创手术的安全性和根治性;实现中晚期肝癌综合治疗方案个体化、定量化的制定和评估,极大提高中晚期肝癌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杨剑
肝癌诊疗中心主任/首席专家、肝胆一科科室负责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业特长:从事肝胆胰外科疾病临床诊治和教学、科研工作近20年,对肝脏肿瘤、门静脉高压症、消化道出血、胆囊及胆道结石、胆道肿瘤、胰腺肿瘤和急慢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胆石症多镜联合微创取石治疗和腹腔镜肝胆胰脾微创手术。主要从事数字智能化诊疗技术在肝胆胰腺外科疾病应用研究和肝胆胰外科疾病数字化微创治疗研究。
潘明新
肝癌诊疗中心首席专家、肝胆二科科室负责人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业特长:从医30余年,对高难度的肝胆胰脾手术具有丰富的经验,特别擅长肝胆胰脾疾病的微创治疗,开展的单孔手术总例数为国内领先。成功开展一系列高难度腹腔镜微创手术,在腹腔镜前入路右半肝切除术、腹腔镜中肝叶切除术、腹腔镜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均有较深的造诣。
方驰华
肝癌诊疗中心名誉主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普通外科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专业特长:擅长复杂性肝胆胰疾病诊治。自主研发的腹部医学图像三维可视化系统诊治复杂性肝胆胰外科疾病,胰腺癌切除率提高了12.5%,获2010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创新建立数字化微创技术治疗复杂性肝胆管结石,将残结石由30%~50%降为小于3%,获2015年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自主研发的增强现实三维腹腔镜导航肝切除系统,实现了术中非目标血管无损伤、术中不输血、术后无肝衰竭、围手术期无死亡的重大临床需求;三维可视化联合吲哚菁绿分子荧光导航肝切除术等,极大地提高了原发性肝癌术中诊断率、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无瘤生存率,获2019年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